□ 长江日报调研组
测绘无人船破浪长江,电网巡检无人机翱翔高空,智能机床与人对话,无人“移动发电箱”保障跨境冷链……
入列“先进制造业十大城市”的武汉,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确定为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
武汉高端装备领域去年的产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智”造成色占比不小,无人智能装备、工业母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能源装备在武汉加速下线。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当前,武汉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战略引擎,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为建成国内一流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基地夯实核心支撑。
芯片检测设备是半导体产业的“质检员”,尤其是当芯片封装精度进入微米级时,只有高频超声波才能穿透并识别其缺陷,该技术此前一直被海外垄断。今年4月,武汉自研的全自动超声检测设备下线。
该高端装备来自武汉思波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在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下研发的“芯片B超”,搭载了自主研发的AI模型,可从嘈杂信号中精准识别微米级气泡和裂纹,极大提升了芯片良率。
高端装备作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命脉”,曾受制于“卡脖子”困境。长江日报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调研发现,如今,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一个个“垄断岭”被翻越,一条条供应链被接上,甚至在有些领域占领了制高点。
数控系统是工业母机的“大脑”,支撑着2000亿元规模的工业母机产业及数十万亿级制造业。中国机械工程专家周济院士表示:“中国工业母机产业整体从数控一代升级为智能一代,迈入世界工业母机产业链的中高端。”
调研组了解到,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华中10型”,是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向调研组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中国工业母机发展的关键变量,要实现‘领跑’,必须创新超越、鼎新巧干。”
调研组发现,武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导向,重点聚焦的工业母机、绿色智能船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四大领域,均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核心环节——武汉正通过靶向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建设全国高端工业母机战略基地、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产业链、建成全国影响力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等为具体抓手,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向价值链顶端迈进。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调研组看到,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该生产线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汉率先建成,能实现多型卫星共线柔性批量生产。
在部装环节,大型机械臂夹取天线、通信系统等零部件,同时,上面的灯持续闪烁,这是高精度相机等视觉识别设备在完成定位,以保障零件的安装孔和舱板的安装孔能对齐。
自动抓取、视觉定位、力学感知,短短几秒钟,单机设备就被放置到指定位置,准备进行下一步安装。
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唯有智造才能快速响应并服务于卫星批量生产。
调研组发现,AI重塑了生产过程,并正覆盖武汉更多装备领域。在武汉普惠海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AI机器视觉替代人工,将传感光纤在弹性体上的排布固定效率提升超40%,突破了光纤水听器这一海洋高端装备的生产瓶颈。
武汉理工大学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卫国告诉调研组:“武汉要推动绿色智能船厂实现‘造船如造车’,重构船舶制造流程。”
武汉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调研组走访了解到,当下,武汉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核心抓手,通过场景供给侧精准发力,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调研组了解到,武汉已布局68个省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含长飞、美的集团、华星光电等),通过推广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形成“场景培育装备、装备反哺制造”的产业升级逻辑,激活了装备产业的增长潜力。
从经济运行数据看,这种场景驱动模式的成效已显著显现:今年上半年,武汉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84.3%,密度较2022年提升3倍。
“市民朋友请注意,此处水深危险,请勿游泳。”夏日,东湖高新区茅店派出所用普宙无人机劝离野泳市民,这是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的日常。
普宙科技总经理陈虎向调研组强调,“低空经济不是‘无人机堆量’”,该企业研发人员中,50%聚焦物联网、AI算法、大数据技术。“几万台无人机在市域飞行,需解决算力支撑、通信数据安全问题,AI是核心壁垒。”
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电鹰科技创始人蔡晓东向调研组表示,武汉低空经济要结合AI、红外感知技术,形成独特竞争力,不能陷入同质化。
这一思路,也体现在武汉高端装备的“上天入海”布局中。去年发射的“武汉一号”卫星,凭借在轨AI图像处理功能,仅用一个月就完成武汉全域图像绘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李熙教授介绍,“卫星自带‘AI大脑’,能自主分析图像,像用5G一样便捷”。
深海领域,719所研制的“麒麟”号爬游潜水器,兼具无人自主航行器的大范围机动能力与遥控航行器的精准定位能力,已实现千米级海底自主行走,既能智能自主作业,也可遥控操作,为海底设施监测提供了新工具。
“以AI为血脉,重构6G时代的连接范式。”总部位于武汉的中信科移动应用最新技术推动手机直连卫星规模化应用,6G内嵌AI能力后,能智能匹配带宽和资源。未来,无论是穿越罗布泊,还是探秘亚马孙丛林,移动设备“断联”将成为历史。
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丁烈云院士团队,融合工程建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在月球上“盖房子”……
调研组发现,从低空到太空、从江面到深海,AI正持续拓展武汉高端装备的应用边界,也为产业开辟了“智”胜新赛道。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陈永权 冯雪 执笔:李佳 制图:张莉)
编辑:陆兴敏